Spanish French German Dutch English
Listen to this story instead (English).
在往他們位於廣東省北部的農地旅途上,Raymond和Becky Kwong(鄺生及華姊)經過雜草叢生之間的廢屋——這些都是中國農村受移民潮影響,大量農民移居城鎮工廠打工,成了白手興家的企業家,活生生的證明。
當最近的小城市金灘鎮漸漸消失遠去時,道路亦漸漸收窄。戴着草帽的婦女們背着鐮刀和一捆捆的稻米,在道路上行走。最後,道路逐漸穿越山巒,穿過人工湖以及滿是剛剛熟透的柑子,來得及趕上農曆新年的柑子園。
在鄺氏農田的路的開首,有小孩子們玩捉活魚,試圖徒手捉住濕漉漉滑溜溜的河鰻。鄺先生一邊指向他的肥料廠,邊說︰「這是轉換階段時我們建的。」
Raymond及Becky Kwong, 又稱為鄺生及華姊,身處他們中國清遠的農場。鄺氏在中國內地及香港花了兩年時間,尋找一塊不受污染以及遠離工廠,面積又相當大的農地。(中國清遠,2018年2月5日)
洋蔥田,蒜田,及其他植物在Raymond及Becky在清遠的郊區農村外茂盛正開。清遠是一個多山的亞熱帶地區,離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廣州以東。(中國清遠,2018年2月5日)
一名農夫正於中國清遠的Magic Seasons Organics的田收割生菜。收成後,鄺氏帶着不同種類的綠葉蔬菜到清遠市一家酒樓,帶去做午餐的火鍋料。(中國清遠,2018年2月5日)
中國的有機認證有三年的休耕期要求,以確保受認證的土地,沒有被重金屬,以及其他需要時間消散或沉於土壤表面之下的污染物污染。
在2014年,生態環境部以及國土資源部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有接近20%適合耕作的土地受到污染。全國各地的土壤樣本被驗出對毒素,例如鎘,鎳和砷,呈陽性反應。有可能是數十年未受監管的工業化,以及重化學物的耕作手法而造成的,而中國政府現正嘗試懸崖勒馬。
作為一個需要養過十億人口的國家,比起食品安全,環境問題早已退居次要。中國因共產農業政策引起饑荒的歷史,令政府訂立措施,確保大米和小麥等主食有大量收成。可是,這樣沒有考慮到,因增加產量而對環境造成的長遠影響。
二十世界後期有一種狂熱,追求種得多,收成快,導致化學肥料在無管促下過度使用。根據世界銀行於2016年所搜得的數據,中國農民的化肥使用量,是國際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同年,農業部執行政策,限制使用化肥,以確保至2020年,使用量零增長。政策成功機會似乎頗大︰自從政策實行起,使用量的年增長保持為1%以下。
癌症是中國其中一大殺手。任何有機耕作所催生的推動力,都是因為關注個人健康,多於關注環境。然而,有機農業研究所(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的研究發現,有機食品的總消耗量維持低水平,僅佔所有食品的僅高於1%。已知化學農藥對人類健康有嚴重影響,甚至可致命。聯合國估計每年有二十萬人死於農藥中毒,而其中主要是農民,或其住在有用農藥的農地附近的家庭。長期接觸毒素跟癌症,賀爾蒙干擾,出生缺陷,不育,對神經系統影響,認知障礙症以及柏金遜症等有關聯。
以科學研究去證明食用有機食品,而不食用傳統農業產品有長遠好處是困難的。因為研究方法通常以觀察為主,而非科學研究常用的隨機對照研究。
雖然中國佔地面積大 ,但它有適用於耕作的農地以及清潔的水源比理想中少,不足以供養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很多北部及東部可用的土地都是沙漠,不適合耕作。再者,中國有面積14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當中有11%由於過度污染及過度使用,現正被擱置以作恢復。
農業對中國淡水相對分配不足產生了很大影響。以人均2,100立方米計,中國的供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2010年,思匯的一個報告指出,中國70%的河及湖受到嚴重污染。報告亦指出,由於不負責任的農耕及工業活動,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而近期,政府從2,301個地下水井收集數據,發現抽樣的水80%不適合飲用。
鄺氏的農地位於河盤,有適中的山脈圍繞,巧妙地令淡水匯入灌溉系統。鄺氏於九十年代已於香港開始務農, 他們在中國內地花了兩年時間物色可耕作的土地,最終在清遠簽了三十年的租約。
清遠地區,在中國南方以清遠雞聞名,與香港相距約270公里及與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廣州,相距80公里。政府視鄺氏的農地一帶為保育地,使其不受發展一日千里的工業化和有害的農業活動污染。
Raymond和Becky已在此地耕作十年。他們成功消除無數的害蟲,雜草和病毒,可是他們最複雜的難題,是他們將來的客人對所有中國製造的產品,起碼在食品方面,都有所保留。
有機食品在上海及北京較受歡迎,而在1,500公里外,廣州及深圳一帶,有機食品則尚未見得可獲利。最接近的鄺氏農地的有機消費者熱點,是香港。鄺氏主要在網上銷售蔬菜予香港住家庭,以及一些對他們產品有信心的餐廳及商店。
香港食評人及有機和地道飲食愛好者Janice Leung Hayes表示,農民對減輕顧客現有的信賴問題的最佳方法是用「透明供應鏈。令顧客能準確地查看產品的運輸方法,來源,生產方式等等。」
Becky說︰「我們可以的時候,我們都會盡力嘗試帶客人到這裏。」可是,由於需要大約三小時的車程,以及需要過境,不是每人都願意來到這個自治區。但是Becky說,僅僅提議參觀,已經有助建立信任。「當我們邀請人來參觀農場,他們便明白到我們沒有什麼需要隱瞞。我們想分享我們的生產過程。」
來自附近村莊的一名農夫在一個清涼的冬日,於中國清遠的Magic Seasons Organics收割生菜。生菜會被洗乾淨,略略被包裝以及上貨車後,被運到200公里外的香港。比起鄰近的廣州及深圳,香港的消費者更願意消費有質素的有機食品。(中國清遠,2018年2月5日)
滿是白菜,位於中國清遠的Magic Seasons Organics的溫室,準備好可以收成。白菜是廣東菜常用的食材,通常被煮成蒜茸白菜仔,或配燒肉,以及用來煮其他湯水或粉麵配菜。(中國清遠,2018年2月5日)
在Magic Seasons Organics,紅菜頭及白蘿蔔在包裝前風乾。鄺氏嘗試種一些適合洋人口味的蔬菜。可是中式菜較容易打理,以及天生比較不易受害蟲蛀。(中國清遠,2018年2月5日)
擁有世上數量最多,1,500座摩天大樓(定義為高過100米),以及超過9,000座高樓建築的香港, 大部分的設計都不和自然融合︰石屎覆蓋山坡,成千上萬的辦公室及住宅全年開放冷氣,來中和香港的亞熱大氣候。曾為「香」港,維多利亞港現時常常被污染物濃罩。香港倚賴從中國入口的食品達90%。而經濟能力負擔得起食品質素較佳的人,則不信賴這些入口的食品。
雖然本地人信心不足,全球最大的有機食品博覽的主辦機構,Biofach指出,中國現時是全球第四大有機食品出口國。美國,德國,荷蘭及加拿大是主要的消費者。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系,如中國及印度,是有機食品的主要出口國。但是,根據有機及公平貿易能力中心(Organic and Fair Trade Competence Center) 指出,對比他們的人口,有機食品消費者卻只佔少數。
中國有機農業普及化可行嗎?
有機耕作一般比傳統耕作收成少一至兩成。然而,有研究指出,主要是因為受到缺乏應用研究和技術的局限。雖然有機耕作需要更多土地,有機農業能確實可以為,可能是當代中國比食品安全更嚴重的問題︰污染和農田退化造成的長期後果,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鑑於中國有毒農業的過去,更全面的農業方式不僅是恰當的,而且是必要的。
中國已經歷過人口激增,給了發展中國家警示︰由於它們規管不完善,氣候變化等外力對現有的耕地構成了更逼切的威脅。
比起國人明白有機的概念,中國更先明白全球有機食品需求。但這不能證明情況不會改變。
有機農夫市集在國際大城市,例如香港,北京及上海舉行超過十年。每個市集建立了固有客源。常天樂,北京農夫市集的籌辦人表示,有大約五千人每週在其市集購買有機食品。多個在該市集供貨的農場,主要做送貨上門住宅生意,高達其業務九成。而他們透中國最大的多功能智能手機應用程式,WeChat,收款及預約時間。
然而,這客源沒伸延到香港。香港人寧願選擇本地或被視為高質的出產國,如日本, 有別中國大陸的有機產品。
「消費者對香港出產的有機產品更有信心。其中一個主因是農場及營銷接近。」香港一個流行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網站Green Queen的創辦人Sonalie Figueiras表示︰「消費者完全不相信中國製的有機產品。他們看法是,中國的有機標籤是假的,以及其產品是受到污染。」
人們對中國的食品的偏見是根深柢固。2016年,有2,500公斤來自江西省到香港受污染的豬肉被回收。而在2012年,有石蠟和樹脂等合成材料的假蛋被發現。2008年則有滲有可致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醜聞。
這些醜聞導致今日的中國,加強食品安全規範,執行以及更嚴格的有機認證。鄺生亦認同,在有機認證方面,貪污仍是一個問題。但他亦表示,市場正循正確的方向前進發展。
在2013年,歐洲中國研究與諮詢網絡(ECRAN)的研究人員發現,歐盟和中國的鑑定及認證標准上,在許多方面是相近的。報告作者得出結論,指中國在2012實行的有機產品認證新標準,「被視為是世界有機農業中最嚴格之一」。
在這些嚴格的標準中舉例,鄺先生稱,在一個應是有機的蕃茄上,若驗出有相當於百萬分之0.01的石油基化學品殘餘物,農夫的認證會被吊銷,或可能還有更多後果。另一方面,鄺先生解釋,其他嚴重後果,例如高額罰款,以及監禁,亦阻嚇了一些農夫,令他們直接了當不想嘗試有機種植。
然而,法律發展並沒有去除對危險化學品的疑惑,或令因過去的醜聞,令圍繞着對中國有機產品的負面想法消散。香港Evergreens Republic的農夫Ray Kwok表示,他收到多個跨境的訂單。
「很多在中國內地的人致電,說他們的醫生向他們推介購買我們的蔬菜。」郭生又稱,他及其合伙人決定選用美國農業部(USDA)的認證,因為「每人好像都一定信賴它。」
清遠的鄺氏及北京的常天樂,都對人們因更嚴謹的規格,而對中國的有機產品建立信心,不抱希望。雙方皆肯定認為,一些個人化的體驗,例如在本地可持續發展的餐廳品嚐產品,以及在市場上與農夫互動,是成功建立信任的關鍵。
「這是我們建立信任的做法。」常天樂稱,「顧客可以與農夫握手,看到他們本人。顧客可以問農夫他們的耕作過程,嘗試了解。在北京,這比認證更有意義。」
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2022年前,中國有75%的城市消費人口會成為中產,粗糙估計即五億五千萬人。在全國生活水平提高之下,對健康問題的關注正在提高,而同時令致有機產品需求上升。當這些需求在如北京及上海等國際大都會外的地方產生時,行為科學家Thomas Talhelm稱,對於要與從歐洲及澳洲等地,更被信賴的外國入口產品競爭的話,本地有機產品所提高信任的解決方案需要再升級。
Talhelm有其中一項研究分析中國小麥農民以及稻農的行為差異,他亦同意食評人Leung Hayes的說法,超越本地化水平的透明度,將成為中國有機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的最大因素。
他又承認,普遍在中國的信任較低,他留意到,需要消費者信任以及可數碼化的系統,往往會在中國成功。例如,在超級市場每一件出售的有機食品上,都規定要有二維碼以及十七位數的條碼,令消費者可知道它們從估計產量至到最終的銷售的來歷。
在香港及北京等城市,偏好新鮮及高質的食材的本地及外籍廚師,啟發客人在再次思考他們對內地食材的單一,負面的印象。
Max Levy是一位美國籍的大廚,卻出乎意外地對中國的有機產品熟悉。除了在北京開了四家店,他在城外還聯合持有一個有機豬場及菜園的農場。當Levy在香港開了他最新的餐廳Okra,他所使用的高質中國食材,壓倒性地收到很多客人的負面反應。
「我們採用米芝蓮大廚常用的一個法國牌子的魚子醬」,Levy稱,「我送到給客人時,我會說,這是一個四川的超級魚子醬,每人都會說,『嘩?安全嗎?』然後我拿出法國的標籤給他們看,給他們解釋,在法國沒有鱘魚,都只是在法國年老化。這些公司在過去三十年,一直在中國採購魚卵,只不過不多人知。客人似乎很意外,然後他們會說,『哦,很好吃』」。
然而在中國,有機食品只佔總食品市場的僅高於1%,而有機耕作的農場就更少,只有0.59%。美國農業部落(USDA)的經濟學家及中國農業專家Fred Gale預料,數字很難會在不久的將來超過1至2%。
Gale指出,高度倚賴化學物耕作的國家如中國,要全部農民作有機耕作,政府所執行政策的成本高昂。
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或不能如奧地利及瑞典般,達到15%有機種植。可是有跡象顯示,總體的農業責任感有提升。Gale指,中國政府很清楚自己天然資源短缺,因此增加可持續發展的規範,以及增加入口食品量,作為中國本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過往,他們的食品安全政策是為產量最高化而設,現在他們採用一個有細微差別的政策。」他解釋︰「他們想人民有更高生活水平,有更多食品的選擇,而同時採用一套更可持續發展的準則。」
入口更多的食品,有機或非有機,從食品及資源安全的角度出發,大抵是可行的。但是此舉卻把像鄺氏一樣的農民置之度外。就像常天樂在北京的農民,他們仍然會依賴於與客人的直接接觸,以及像Levy這樣的廚師,敢於使用中國種植的有機農產品。
現在,吃有機食品的原因可能是一個非常個人的選擇,在世界充滿有害的污染, 從土壤, 河流到空氣等問題下,好好控制自己的健康。但是像Gale一樣的研究人員,以及鄺氏一般的農民則表示,他們不認為情況會持續。在小規模上,人們亦開始為環境健康發聲。
鄺先生說︰「當你開始關心地球,你不會想吃澳洲或美國出產的蔬菜。你只會想吃你自己後園種的,或像我們一樣的農夫所種的。」
—
Article and pictures by Viola Gaskell.
Editing by Mike Tatarski.
Illustration and infographic by Imad Gebrayel.
Audio story by Mukundwa Katuliiba.
Global Ground is investigative, independent journalism. We’re ad-free and don’t sell your personal data, so we mainly depend on donations to survive.
If you like our stories or think press freedom is important, please donate. Press freedom in Asia is under threat, so any support is appreciated.
Thanks in advance,
The Global Ground Team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